当前位置:主页 > 非遗中心 > 非遗动态 >

现代农业--棉花

时间:2019-09-05 | 栏目:非遗动态 | 点击:

     棉花宋末元初传入。清代中叶普遍种植。民国18年(1929年)种植面积7万亩,单产籽棉44.5公斤,总产312.5万公斤。民国20年(1931年),大棉传入,种植面积扩大。民国21年(1932年)种植面积9.78万亩。1949年,种植面积扩大到14.6万亩,单产皮棉下同(13.5公斤),总产201.5万公斤。
建国后,棉花按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种植。1995年,种植面积29.6万亩,单产18.5公斤,总541.7万公斤。此后,种植面积有增有减,产量一直 徘徊在五十年代水平。1980年,国家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价格,并对棉农实行优厚的奖励政策,县委、县政府提出“粮面一齐抓,重点抓棉花”的决定,加之高产品种、高效杀虫剂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,棉花种植面积、产量迅速扩大和提高。1984年,种植面积42.59万亩,单产96公斤,总产4097.5万斤,面积、亩产、总产为历史最高水平。1985年,国务院确定本县为商品面生产基地。
棉花是大宗经济作物。1980-1992年,每年播种20000-33338公顷。1993年后,由于受棉铃虫大暴发影响,面积下降到10133公顷,1997年降至历史最低的2613公顷。后引种抗虫棉成功,面积时有增减,2003-2005年,稳定在10000公顷左右。2005年,植棉10080公顷,亩产皮棉88公斤,总产13306吨。2008年植棉9587公顷,亩产皮棉92公斤,总产13230吨。

相关文章